诸葛亮出山时,水镜先生只说了八个字,便揭示了他的最终结局

诸葛亮出山时,水镜先生只说了八个字,便揭示了他的最终结局

司马徽的这种态度,并非因为他学识贫乏,实际上他学识渊博,交友广泛,是三国时代中眼光独到、极为智慧的人物。只是,他往往心中有数,却不愿多言。正因为如此,他常常能以几句话洞悉三国的全貌。

卧龙凤雏,得一可安天下

在刘备遇见徐庶之前,曾与水镜先生有过一番深谈。水镜先生深知天下之势,他对刘备说道:“卧龙凤雏,得其一人,便可安天下。”刘备虽听得明白,但水镜先生并未多言,仿佛一语点醒梦中人。后来,刘备得到了徐庶的推荐,而徐庶也向刘备引荐了诸葛亮——原来水镜先生口中的“卧龙”正是诸葛亮。

刘备深知自己未能完全得志,便三顾茅庐,诚心请诸葛亮出山,这一段故事至今广为流传,成为了千古佳话。水镜先生对诸葛亮的评价一直极高,他将诸葛亮比作历史上的管仲和乐毅,称其为治国理政的天才。然而,在诸葛亮即将出山时,水镜先生却留下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:“虽得其主,不得其时。”

千里马常有,伯乐难得

那么,为什么说诸葛亮和刘备的相遇是最合适的呢?从客观角度来看,当时曹操已经在北方稳固了政权,并且手下谋士众多,曹操虽爱惜人才,但如何确保诸葛亮能够在这些才俊中脱颖而出,且拥有话语权呢?而在东吴,孙权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,并且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早已效力于东吴,诸葛亮在那里的施展空间同样有限。

但刘备不同。刘备身无长处,虽然不缺乏勇猛的将领,但真正缺少一位具有战略眼光的谋士。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,刘备的崛起离不开诸葛亮的谋划和智谋,这恰恰为诸葛亮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。

从主观角度讲,诸葛亮一直渴望找到一位明主,刘备心怀仁德,虚心求贤,三次亲自前往诸葛亮的茅庐请他出山,成为了他的“伯乐”。因此,水镜先生所说的“得其主”正是指刘备。

然而,“不得其时”这一点,也确实令人感到遗憾。虽然诸葛亮最终得到了刘备的赏识,但他出山时,曹操已在北方稳固政权,孙权也坐拥江东强地,三国的局势已经接近定型。诸葛亮若能早一些出山,也许能够改变三国的历史,然而错失的时机让他无法施展更大作为。

光复汉室,终究是美梦

汉朝已走到末路,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任何人的努力都无法改变时代的洪流。诸葛亮为了实现“光复汉室”的梦想,穷尽了一生的心血。但他的梦想终究如同空中楼阁,无法触及现实。

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,虽未能实现光复汉室的伟业,但他对刘备知遇之恩始终感怀在心。即使最终未能成就霸业,诸葛亮依然不悔此生,他的忠诚、智慧和志向,成为了历史的永恒烙印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数据

憨豆先生
365bet是合法的

憨豆先生

⌛ 06-28 👁️ 5421
金立 W909
beat365体育亚洲网址

金立 W909

⌛ 08-30 👁️ 428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