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察隅文化和旅游局
察隅,藏语意为“乱石谷”,平均海拔2300米,最低处海拔1400米,森林覆盖率达全县总面积75%,被誉为“雪域小江南”。
察隅地处西藏东南边陲,东临云南省,北邻昌都和波密,西邻墨脱县,南接缅甸和印度,是西藏自治区的重要边境县之一,边界线总长588.64公里,占全区边境线的八分之一还多,其中中印边界401公里,中缅边界187.64公里。全县总人口2.6万人,由藏、汉、纳西、独龙、苗、回、珞巴、傈僳、怒族等9个民族和僜人组成。
<察隅在西藏的位置> 来源:察隅文化和旅游局
在这片区域居住着中国的“未识别民族”
——察隅僜人
俗称“僜巴”,
是西藏地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族群,
有自己的语言,但没有文字。
目前,居住在察隅的僜人约有2000余人。
僜人部落虽人数稀少,但文化内涵极其丰富。
▲2018年西藏林芝雅鲁藏布生态文化旅游节僜人节庆表演图
接下来,
让我们走进察隅,
走近神秘部落。
🌈 1.僜人服饰
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
僜人过去一直住在深山老林,过着狩猎采集、刀耕火种、刻木记事的原始生活,直到西藏和平解放后,才过上现代、文明的生活。服装及装饰也慢慢从原始的树叶、兽皮等物遮体,演变成现在具有特色的僜人服饰。
僜人女士配耳鼓,戴护颈,挂串珠或银饰。上衣短而服帖,以黑色为主加彩色条纹图案,下身是长至脚踝的筒裙,筒裙分两层,内层较长,至膝盖以下,外层较短,仅及臀部,用布带扎结。
僜人男士头盘长帕,腰挎僜刀。上衣是对襟无领无扣的长坎肩,长及膝部,内穿白衬衣或小背心或披肩,从胸前交叉披向腰后。
无论男女,僜人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棉织成的挎包。挎包图案精美,色彩鲜艳,将银币编织于包带上,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。
▲ 僜人女士服装
来源:图片源于网络,侵权联系删
▲僜人女士服装
来源:林芝市文化广播电视局
▲ 僜人男士服装
来源:林芝市文化广播电视局
🌈 2.僜人银饰
西藏自治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
僜人喜银,把银饰作为高贵、富有、华丽的象征。僜人银质饰品造型独特,花纹精美,主要有发簪、护额、耳环、手镯、挂饰等。银饰是僜人文化中必不可少又精彩绝伦的一部分,精美的银饰和色彩鲜艳的传统服饰相映成辉,使得僜人文化变得丰富多彩,琳琅满目。僜人银饰的制作要经过选样——制作模型——熔银水——雏形——打磨——抛光六道工序,每一道工序都不容忽视,极其严谨,最后的银饰成品精美绝伦,独一无二。僜人胸前的饰物常有三种:一种为形似灯笼的“八纹得刚”,代表吉祥;一种叫“阿仍”,是由多根细环绕在一起的银圈;还有一种是将银元凿洞,串联挂在胸前。
▲僜人部分银饰展示图
▲僜人手镯
🌈 3.僜人手抓饭
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遗产
察隅僜人手抓饭,因用拇指、食指和中指三个手指拿取进食而取名“手抓饭”。手抓饭是僜人招待最尊贵的家族长辈或是重大节日时的传统美食,后来逐步演变为日常招待朋友的美食。
来源:察隅文化和旅游局
来源:察隅文化和旅游局
僜人手抓饭,是浓缩了僜人文化与地域特色的特色美食,主要原料是米饭和鸡肉,再搭配上10多种香料和佐料,经过一两个小时的精心烹制才能制作完成。现因其绿色健康、新鲜可口,成为了游客前往僜人民俗村旅游的必享美食。
🌈 4.僜人的文化习俗
僜人语言:僜人自己的语言,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,无文字,包括两个部落,一是杜来河流域的达让人,说达让话;一是察隅河流域的格曼人,说格曼话。两种语言不同,但僜人通用达让话交流。
僜人的婚嫁:僜人古老的婚姻是买卖婚姻,实行陈旧的一夫多妻制,立足于一个男子的家庭条件和经济能力,以牛为聘礼。采崖蜜:以前因当地缺少糖,就把蜜当作最贵重的商品。现在也是僜人采蜜者一项十分重要的收入来源。采蜜的过程十分艰辛危险,但僜人采蜜者深知崖蜂习性,凭着一根悬梯,一根简单的绳子拴在腰上,就能熟练地采到崖蜜,并全身而退。生活环境:以前僜人大多居住在深山老林,房屋以树枝、树叶、干草、兽皮等搭建,十分简陋;生产工具主要是刀、箭、镖、木棍等;靠采集野菜、野果和套猎吃生肉为生。由于生活水平极低,僜人的身体一般偏矮小。西藏民主改革后,僜人从深山老林迁居到河谷台地,建立起新的家,买卖婚姻等陈规陋习已经消失,过上了温饱有余的小康生活。现在的僜人主要以农业为主,农作物有水稻、玉米、高粱、大豆、绿豆、红薯、甘蔗、西瓜等和各种蔬菜。
西北偏南,
察隅僜人手抓饭
在等你!